女孩在學校里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異性同學,甚至他們還有可能成為朋友,與異性朋友的交往,目的是學習異性的長處,有助于女孩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多向的人際交往,可以使差異較大的個性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使他們相互之間的情感體驗更加豐富,從而達到個性互補和健康成長的目的。
女孩成長到青春期,生理、心理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提起和異性朋友的交往,父母就會變得敏感起來,怕女兒年紀小把握不住分寸,或者被男孩帶壞,出現早戀等情況。其實,和異性同學的交往,屬于女孩交往的正常范圍,從幼兒園起女孩就開始接觸到同齡的異性,所以父母的擔憂和多疑是不必要的。當然,父母的這些擔心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情況卻并沒有想象得那樣糟糕。
子桐是家中的獨生女,正處在青春期,她有很多朋友,其中異性朋友幾乎占了一半的比例。
一次,一位男同學把電話打到家里,電話是媽媽接的,又轉給子桐。等子桐放下電話,媽媽用略帶懷疑的口氣問子桐和那個男孩的關系,子桐淡淡地回答道:“普通朋友啦。”第二天,那個朋友有事又把電話打到家里來,媽媽更擔心了,等子桐掛斷電話后,她竟然從來電顯示上記下了那個電話號碼。第二天趁子桐不在,媽媽把電話打過去,原來是那個男孩家里,媽媽跟男孩的父母溝通了一番,最后讓他們轉告男孩不要再給子桐打電話了,理由是“孩子很單純,一來怕影響學習,二來怕對異性關系把握不好。”
后來,子桐知道了這件事情,氣得和媽媽吵了一架,她對媽媽的做法很惱火,因為自己一再跟媽媽強調她和那位男孩只是普通朋友,而且沒有對媽媽說謊,但是媽媽卻疑神疑鬼地把電話打到同學家里,還跟同學父母說了那樣的話。子桐哭著對媽媽說:“您這樣做,以后誰還愿意和我做朋友?我們就是普通的朋友關系,不是您想象的早戀,您知道您的做法有多么愚蠢嗎?”媽媽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莫名地感覺到自己的做法似乎有些不妥,加上看到女兒痛苦又郁悶的樣子她也跟著郁悶了起來:難道青春期的女孩子就真的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嗎?
女孩絕不是不懂家長的良苦用心,而是有時家長過分地猜疑讓女孩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信任。首先,青春期的女孩雖然生理上已趨向成熟,但心理上還處于成長階段。拋開家長、老師的教育,她們在潛意識里也能夠認識到自己在青春期是不適合和異性建立過于親密的關系,在這方面她們雖然好奇,但同時也會有一種恐懼和排斥心理。其次,青春期的女孩容易產生叛逆心理,父母在她們與異性交往的問題上過分懷疑或者擔心,會讓她們感到無聊甚至激起她們反感,很容易激發(fā)她們的叛逆情緒,從而使親子關系更加惡化。